菜单栏
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成果]​我校社发院胡晓江教授等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文章论述降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风险的免疫策略

发布时间:2018-04-02   浏览量:
  

2018年3月28日,最新一期的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彭向东博士生(第一作者)、胡晓江教授(通讯作者)、与Miguel Salazar教授共同撰写的题为“On reducing the risk of 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in the global transition from oral to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的观点性文章(Viewpoint)。文章指出,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已经看到了长达几十年的消灭脊灰行动胜利的曙光。2017年全球仅发现22例野生脊灰病毒(wild poliovirus, WPV)病例。2型野生脊灰病毒(WPV type 2)已经被证实消灭。但是,全球每年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 OPV)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简称VAPP)大约有300-500例,超过野生脊灰病毒病例数量成为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来源。

 

文章中指出,胡晓江教授研究团队正在进行的对VAPP患者和家庭的研究表明,尽管VAPP风险极低,但是随着野生脊灰病毒病例的消失,公众对OPV疫苗风险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VAPP风险越来越难以被儿童父母接受。虽然WHO已于2016年5月,在全球155个仍然使用OPV的国家,将三价口服脊灰疫苗(trivalent oral poliovirus, tOPV,含type 1,2,3型脊灰疫苗病毒)统一转换为二价口服脊灰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bOPV,含1,3型脊灰疫苗病毒),以减少VAPP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cVDPV)风险。但是,由于bOPV对于全球消灭野生脊灰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来看bOPV还将至少使用至2022-2023年。因此,当前如何从免疫规划政策上进一步降低VAPP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

 

文章分析了多个国家不同剂次OPV应用中出现的VAPP风险,指出了国际上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OPV使用风险上长期存在的认知误区。指出首剂IPV的使用可以降低VAPP风险,并建议仍然使用bOPV的国家在没有受到WPV或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irculating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cVDPV)直接威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注射首剂IPV之后再使用OPV。文章认为,只要bOPV还在使用,VAPP风险就仍然存在,因此在使用bOPV时应对其禁忌症      进行筛查,对免疫缺陷和肛周脓肿患者应避免使用bOPV而使用IPV。文章还建议WHO加强各国对VAPP的监测和对肛周脓肿作为VAPP的禁忌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柳叶刀》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同行评审性质的顶级医学期刊(IF=47.83)。该文章是胡晓江教授第二次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也是继团队在国际期刊《疫苗》(Vaccine)上发表题为“Gaps in the 2010 measles SIA coverage among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evidence from a parental survey”的文章后在国际疫苗领域发表的又一成果。近年来,胡晓江教授团队在免疫接种领域政策研究成果丰硕,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计划免疫领域的关注,突出体现了社发院跨学科政策研究的优势。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北师大自主科研基金的支持。

 

 

本文通讯作者胡晓江教授(左3)、第一作者彭向东(左2)与VAPP儿童和家长在国家康复医院

 

文章链接(online first):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0483-5/fulltext (网页版)

http://www.thelancet.com/pdfs/journals/lancet/PIIS0140-6736(18)30483-5.pdf (pdf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