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新闻资讯» 最新资讯

本土化人道救援工具与课程开发前期评估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6-12-27   浏览量:
  

  

随着灾害救援救助等人道援助领域的日趋成熟,如何应用并本土化创新国际人道援助的理念、工具提高我国参与国内外人道援助工作的专业能力和协同水平,就成为当前我国灾害风险管理及人道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R+实验室)与救助儿童会于20161219日在京联合主办了本土化人道援助工具和课程开发前期评估研讨会。来自多家人道援助机构的30多位国际和国内专业人士出席了会议,分享引介和应用人道援助工具的经验,深入讨论人道援助工具本土化的相关问题。

当天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京主持会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郝南首先对当前国际推重的人道援助工具进行了梳理,并着重介绍了核心人道标准(CHS)、环球计划(SPHERE)及儿童保护、应急教育、经济恢复等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随后,项目顾问专家陈柳婷对本土化人道援助工具和课程开发前期评估结果进行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前期评估的目的、框架、结论、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建议与思考。

接下来的会议内容聚焦于国内社会组织对人道救援工具的应用。壹基金备灾救灾部王丽颖介绍了壹基金内部的项目策略及实践概况,并对产品设计、跨领域主题、社区参与、多元信息来源以及机构间协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说明,提出了当前社会组织在进行人道救援的时候面临的挑战;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部主任助理刘志华介绍了基金会启动响应和救灾点选择的标准,并对灾害信息处理、救援人员安全保障以及国际与国内救灾的区别进行了简要分析;爱德基金会国际办公室执行主任谢颖对当前人道主义标准的常见争议以及认识进行了说明,并对当前我国在救灾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等救灾主体的角色提出了建议;中国红十字会赈济部蔡文男处长对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援和备灾体系、国际人道救援工具的本土化应用途径及培训体系进行了介绍。由于红十字会体系完备,本土化工具资源和应用经验丰富的本土化运用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他社会组织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且希望日后能与红十字会有更多的交流。

下午14时,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张强对上午的会议内容进行了简单点评后,授渔公益王海波、香港乐施会黄文忠、亚洲基金会黄真、国际美慈彭彬、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贝提亚分别介绍各自机构的相关工作经验,并对人道救援工具的本土化提出了建议。在会议的参与式讨论环节中,参会嘉宾分别谈了对当天的收获、进一步思考及在人道救援工具本土化过程中的具体需求。

在会议总结中,与会代表们都表示对中国未来人道救援工具本土化创新充满期待,希望进一步依托研究中心完善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