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每周一文】郑也夫:外语考试上的陪绑与松绑

发布时间:2013-11-30   浏览量:
  

 

笔者在拙作《吾国教育病理》(中信出版社,2013年9月)中说:“外语和数学当然是完全不同的科目。如果说学习数学可能有三个功能:提升思维能力,测量智力的尺度,数学知识的使用,学习外语在前两功能上比不了数学,且弱于语文。在智力类型上它似乎与语文相似,但在语言掌握的深度上,外语与母语相距甚远,乃至中学外语学习所能测量的主要是记忆力。而外语学习与数学学习在一个维度上相似,就是日后的使用是高度存疑的。这样推论下来,外语学习的必要性就要比数学更可疑,因为它不具备数学提升思维能力和测量智力的功能。最终只是少数人有机会使用,为什么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这不是在陪绑吗?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大规模的调查搞清楚两个事实。其一,学生们初中、高中、大学期间在外语学习上花费了多少时间。我相信这项时间支出是巨大的。所以也就极有必要展开第二项调查:多大比重的人口在毕业后使用了外语,分别是在何种程度上使用的。如果情况严重,即大多数人花费过很多时间学习外语,而高比例的人口日后完全没有用场,我们就有必要重新思考和设计外语学习的位置。如果这一猜想属实,我的改革设想如下。外语是初中的选修课,高中的必修课,高考的科目中不包括外语。(或者对高考生做更细致的区分),报名985高校(或一本高校)的考生须参加外语高考,报名二本高校的考生不参加外语考试。”

拙作问世不足一个月,欣闻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2013年10月21日)出台。其内容包括:高考英语从150分减至100分,语文从150分增至180分;中考英语从120分减至100分,语文从120分增至150分。

笔者的欣慰在于:管理者开始了微调,这大大地强过了一成不变;且他们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大大高过外语。笔者的老同学李德龙先生当年从师学贯中西的王钟翰教授读博,入门不久便问:您看我该努力学好英文还是日文。不料老先生说:我看还是努力学好中文。我从德龙兄处得此转述,仍觉震撼。

笔者虽觉欣慰,并不认同这份征求意见稿。明眼的读者会看出我们之间的分歧。中高考中的英语分数虽降低了,考生不可能不学英语吧。若英语严重拉后腿,大约哪所学校也考不上。但如果他们日后不打算使用外语,不是依旧要要陪绑吗?北京教委主任就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时说:“为孩子松绑。”这能松绑吗?那个考生敢轻视一门分值100的科目。松绑的有效方法其实就是不让更多的人陪绑。再往深了说,就是要“分流”,各得其所。

笔者的设计是:“报名985高校(或一本高校)的考生须参加外语高考,报名这以下学校的考生不参加外语考试”,即一本高校落榜生的外语分数,在下放到二本学校时无效。这才是釜底抽薪。

一个二本以下学校的学生,日后使用外语的可能性较小。早日放弃这门日后用不着的科目,将为这些学生节省很大的精力,无论是对专心学好更为有用的知识而言,还是对备考而言,都是合算的。除此,放弃外语学习,他们还有一个便宜可赚:那些学习成绩与他们相仿、目标定在一本高校的考生,因外语学习上花费了不少精力,而在其他科目的成绩上丧失了优势。如此可以鼓励那些务实的学生,放弃应试的外语学习。因为这批学生的数量是巨大的。这一政策有望为众多学生松绑。

这政策不是让那些报考一本以上高校的落榜生们吃亏了吗?他们所以落榜,是因为在报考一本高校的考生中处于劣势。潜力和成绩原本不占优,却要圆一本高校之梦,是有成本的,有风险的。实力不足考不上没有吃亏,吃亏在于一本落榜后,在与二本考生比较分数时,他们因在外语学习上多耗费了精力,而丢了优势。新政中的一年两考,乃至日后可望走向“多考”的方案可以缓解他们的吃亏。何况其中有些考生是非一本不上的,再考就是了,什么亏也没吃。其中更务实的,或以为吃了亏的,再考时可放弃外语,直接报二本。

或问:报考二本高校的学生就不学外语了?笔者从来没有这么说,我说的只是“高考”。这样,每个学生有充分的选择:可以完全不学外语;也可以适当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但是不参加考试。进一步说,如果985乃至名牌大学愿意开个口子,其某些院系招收不考外语的考生,给他们一些录取名额,为他们设置专门的分数线,应该是改革的方向。学校中呈现出两种外语教学——伺候考试的和不伺候考试的,将是生动而有价值的对比。在如此对比中,考量外语考试的意义。不伺候考试的学习,是更真实的学习,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关键是,不该让众多的学生陪绑,不该让不想学习外语的学生陪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