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教学培养

2012级非营利组织专业博士生卢玮静答辩通知

发布时间:2015-05-22   浏览量:
  

  

博士生姓名:卢玮静

年级专业:2012级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

导师姓名:陶传进教授

答辩时间及地点:2015524日下午2点,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026

论文题目:官办公益组织转型中的运作机制研究 ——以芦山地震救灾为例

 

答辩简述:

当下,中国官办公益组织的转型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思考这个话题时往往有一种潜在的假设,认为它们是沿着单一维度、朝向单一目标进行转变,即切断与官方的联系,让组织独立运作。而现有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去行政化”的方面。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借助于多家官办公益组织共同参与芦山地震救灾的这一情境为案例来研究中国官办公益组织转型中的运作机制,勾勒出在中国公益快速发展初期,官办公益组织三种完全不同的运作机制(行政化、捐款人导向的“市场”化、社会化)以及与外部相关方的互动过程和社会效果,从而为官办公益组织转型真正的目标终点和理想化的实质性运作机制提供一个有意的指引和帮助。

 

同时,中国独特的官办公益组织运作机制转型现象,又为在公益组织领域发展既有现代组织理论提供了一片沃土。既有的组织理论大都从组织追求自身目标上解释组织为什么呈现出当下的面貌格局。资源依赖理论从组织获得资源和争取权力谋求生存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新制度主义则谈到组织与外界制度环境的关系和组织争取“合法性”的过程。这些理论叠加上“公益人假设”,进入到社会化公益运作的领域之后,则产生了新的解读。组织的工具性目标拓展为公益人的实质性目标,官办公益组织的转型将沿着依次突破制度约束、资源约束而进入到突破社会化公益下的技术约束中来,后者需要以前者为基础,但又有前者所不具有的新增成分,最终由这三种约束力量共同解释组织的机制转型。

 

最终,本研究得到的结论是:

 

官办公益组织转型过程中存在3种可能的运作机制:行政化、捐款人导向的市场化、社会化。这三种机制的运作逻辑分别是政府权力导向、资源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不同机制状态对应着不同的资源体系和运作方式。

 

官办公益组织转型的方向和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分化为两种情形,两种情形分别代表着市场资源体系和社会化公益体系。在公益人假设下,捐款人导向的市场化运作是一种过渡情形,最终理想化的转型将走向社会化运作。

 

转型是由组织外部的制度环境(包括政府)、资源格局以及组织自身内在的公益动机共同作用产生。转型的本质是组织运作结构的变化,一个结构要素分化-整合的互动过程。在整个结构转型过程中,也完成对外部资源环境的改变,最终可能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

 

官办公益组织突破了制度约束与资源约束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到自主追求社会化公益的阶段,这是需要突破技术约束。最终,拥有如参与动员等专业非营利管理技术的公益组织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开放赋权等方式将个人和组织以公益价值为契合点进行整合,激发出公益领域特有的效率潜力空间,促使能够让公众自下而上参与、组织内重心下移的新型组织出现,这或许是一种新型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官办公益组织;运作机制;行政化运作;社会化运作;公益人假设

答辩组成员:

王  名(主席)清华大学          教授

孟宪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审

刘培峰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屈智勇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时立荣        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

答辩秘书:刘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