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教学培养

2014級公共管理博士韩亚栋開題通知

发布时间:2016-06-15   浏览量:
  

  

博士生姓名:韩亚栋

 

年级专业:2014级博士生

 

导师姓名:魏礼群研究员

 

开题时间及地点:

2016年6月22日15:30  后主楼2226会议室

 

开题题目:

制度移植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中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为例

 

开题简述(600字左右):

     制度创新是根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公共财政管理、公务员人事管理、政府采购、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等领域,推动了不同程度的制度创新。其中既有本土内生的制度创新,也有从国外移植的模仿性制度创新,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后者占有相当大比重。多年实践显示,其中不乏移植成功的案例,但也有一些制度因“水土不服”严重变形或中途夭折。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预防和治理腐败方面被证明卓有成效。该制度最早起源于230多年前的瑞典。之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类似的法律法规。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对财产申报制度的探索。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一种防范官员腐败的手段,财产申报制度并未起到预期的反腐效果。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败被提上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在反腐败顶层设计中,制度建设更是被视为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财产申报制度的效果较此前明显增强。

如何科学评价财产申报制度的移植效果?影响该制度移植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推动制度移植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减少制度失灵带来的社会损失?现有的制度移植理论侧重移植过程研究,而对移植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明显不够。本研究通过扎根研究方法收集一手资料,在充分吸收新制度主义有关制度互补性、非正式约束、路径依赖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制度移植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因果结构,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廉政制度移植类型和移植有效性影响关键因素,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制度移植理论。这对于我国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战斗”,对于我们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题组成员(3-5人):

朱光明(组长)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

尹栾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

王宏新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开题秘书:曹鸣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