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栏
首页» 讲座速递

2018级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王兆鑫答辩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2-14   浏览量:
  



博士生姓名:王兆鑫

 

年级专业:2018级公共管理

 

导师姓名:王曦影、陈彬莉

 

答辩时间:2021年12月14日上午10:00-12:00

 

答辩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026会议室

 

论文题目:“光宗耀祖”的孩子:

      精英高等学校农村第一代大学生求学体验中教育体系的断裂

 

答辩简述:

 

第一代大学生日益成为国内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精英高等学校(下文简称为“名校”)农村第一代大学生是指,“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中来自农村,且父母双方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的学生。名校农村第一代大学生体现了“机会平等”社会理念的实现,他们突破了“子承父业”的代际循环,成功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因而,研究名校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求学经历能够响应国家号召,帮助我们从教育机会的视角探求阻断底层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公共政策,保障弱势阶层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推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

本研究基于文化生产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52000年后出生的现在北京名校(211/985)读书的农村第一代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围绕孩子的求学经历和名校体验,从读书文化、家庭养育、学校组织、国家政策、社会支持(重要他人)、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深入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寒门能出贵子”的原因;同时,也进一步解读他们在名校中的生活学习状况,建构本土化的理论,解读名校农村第一代大学生的教育成功和阶层困境。

研究发现第一,底层社会中仍有家庭坚守“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相信孩子凭借自身的努力可以取得学业成功。新时期农村父母结合家庭状况对孩子的养育展现出更多的教育投资策略,父母试图通过教育投资提升孩子进入名校的可能性。这与农村社会的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第二,中国人情社会中的“贵人”助力了农村孩子的成长,帮助他们获得了更优的教育资源。第三,农村孩子在求学经历中创生出了具有中国底层读书文化情境的“亲能力文化”,包括凡事靠自己的立命逻辑、功业取向的德行操守、竞争意识与刻苦努力的底层品质。“亲能力文化”以符应为核心,孩子通过符应学校精神避免自己被学校系统淘汰。第四,于农村孩子而言,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与名校存在断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是“成绩取向”,更为看重个体的能力,学校的组织设计服务于提升孩子的学业成绩,客观上弱化了家庭文化资本向学校的输送,掩饰了精英型文化的袭扰,推迟了文化再生产发挥作用的时间与场域。第五,国家联合名校制定的招生政策、民族政策等保护了“亲能力文化”,提高了农村孩子进入名校的可能性。第六,名校系统是“素质取向”的场域,农村孩子进入名校后产生了因社会结构分化导致的阶层伤害,“亲能力文化”面对出身劣势受挫,名校中以精英型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再生产开始发挥它的作用。

 

答辩组成员(5人)

 

王晓华(主席):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康永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

刘 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熊春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朱志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教授。

 

答辩秘书:周静(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研究生)